TAGS: 吠陀星象学与西洋星象学的差异
吠陀占星术(Vedic Astrology)发源于三千年前中西文化交接的印度,其功用在于开发一些自己未必了解的潜能,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掘,用以改善自身的生活状况。
此种占星术涉及到印度命理中的数理、五行等诸多方面,同西方占星术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占星初学者千万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本文列举了二者的几个主要差别,供占星爱好者参考。
差别之一:黄道制的选择
由于岁差的现象,每年春分点会沿着黄道西移五十秒,因此,春分点同白羊座0度并不在同一点上,根据春分点为准画出的黄道称为回归黄道(TropicalZodiac),根据星座来划分的黄道称为恒星黄道(SiderealZodiacs)。现今通用的西方占星术通常采用回归黄道制,而吠陀占星术延习了古法,依旧采用恒星黄道制,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用吠陀占星术进行推运,从建立本命盘开始,就已经消掉了岁差。
两种黄道制起点的角度差现在已经扩大到了23.5度,这也就意味着同一颗行星在依据不同黄道制建立的盘中所处的星座可能会不同,同时,星座的含义以及在医疗占星术中和人体各个部位的联系也会有所差别,这些在以后的文章中会涉及到。
差别之二:分宫制的选择
西方占星术通常采用时间分宫制(PlacidusHouseSystem),吠陀占星术则采用最古老的四分仪制(PorphyryHouseSystem),即以上升、天底、下降、天顶四点分别为第一、四、七、十宫的宫头,将上升和天底之间的弧等分成三份,所得的两点就为二宫和三宫的宫头,将天底和下降之间的弧也等分三份,所得的两点为五宫和六宫的宫头,以此类推。
差别之三:星体的选择
几乎所有的占星术都会把日、月、金、木、水、火、土这七颗星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角度视为看盘的重点,吠陀占星术也不例外。但同中国的传统占星术一样,它并没有考虑到天王、海王和冥王星的影响,或者应该说,在此种占星术诞生的时候,这三颗星还没有被发现。除了这七颗行星外,计都(Ketu)和罗喉(Rahu)在吠陀占星术中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他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月亮的南北交点。
差别之四:守护星的不同
每个星座都有一颗守护星,由于缺少了天、海、冥这三颗星,在吠陀占星术中,各星座的守护星也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天蝎座的守护星由冥王星变成了火星,水瓶座的守护星由天王星变成了土星,而双鱼座则由木星守护。
此外,这两种占星术每宫的守护星也有很大的差别。西方占星术通常将白羊座的守护星火星视为一宫的守护星,将金牛座的守护星土星视为二宫的守护星,以此类推,水星守护三宫,月亮守护四宫……而吠陀占星术中,每宫的守护星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可寻:木星守护二、五、九、十一宫,土星守护六、八、十二宫,太阳守护一、十宫,月亮守护四宫,火星守护三宫,金星守护七宫。
差别之五:星座性质的不同
西方占星术将星座分为水、土、风、火四相,水相星座包括巨蟹座、天蝎座和双鱼座,土相星座包括金牛座、处女座和魔羯座,风相星座包括双子座、天秤座和水瓶座,火相星座包括白羊座、狮子座和射手座。印度命理将事物的性质分为五相:风、火、水、土、醚。白羊座、狮子座、天蝎座为火相,金牛座、巨蟹座、天秤座为水相,双子座、处女座为土相,魔羯座、水瓶座为风相,射手座和双鱼座为醚相。
差别之六:吉凶的判定
西方占星术中,木、金、日三星为吉星,火、土二星为凶星,月、水为中性星体。而在吠陀占星术中,日月为中性星体,木、金、水三星为吉星,火、土二星仍为凶星。此外,在西方占星术中,罗喉被称为北交点(North Node),它的影响同木星相似,即为吉星;计都被称为南交点(Lilith),它同土星一样,被视为凶星。在印度神话中,毗湿奴神一刀将恶魔的躯体截成了两半,有头无身的一半变成了罗喉,有身无头的一半变成了计都,因此在吠陀占星术中这两颗星都是凶星。
同西方占星术一样,吠陀占星术中也存在庙旺陷弱的说法,行星位于自己守护的星座时称为入庙,此时其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就会掩盖其负面的消极的作用;当它位于守护的星座的对位时称为落陷,其负面的影响就会明显暴露出来。但吠陀占星术行星入旺和失势的位置与西洋占星术有所不同。
此外,吠陀占星术还有一套独特的判断吉凶的方法。一、四、七、十宫被称为四分宫,吉星落入四分宫是大吉之相。但如果吉星成为了四分宫的宫主星,那么这颗吉星就会转变成为凶星,相反,如果凶星成为四分宫的宫主星,这颗星反而会转变成吉星,这也就是所谓的“否极泰来”。